《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时间:2025-04-08 10:37:36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4篇)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4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篇1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汉末十常侍为奸,朝政日非,人心思乱。

张角兄弟起事。

百姓拥护,官军望风而靡,

刘备不甚读书,性宽和,寡言事,喜怒不形于色;其父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为汉室宗亲。

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一败黄巾于郡,二败黄巾于青州。

曹操幼时,用计谋使父不听叔父责已之言。

何曰:"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许劭说操为"治世之奸雄。"操除洛阳北部尉时,不辟豪贵,威名颇震,因黄巾起拜骑都尉,引兵征剿。

玄德兄弟三人救出被张角打败的'董卓。卓见玄德为白身,不为礼,张飞欲斩之。

●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刘关张与朱[]孙坚打败黄巾,朱[]诏封车骑将军,河南尹;孙坚除别郡司马上任,唯刘备听候日久,不得除授,后被封为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

署县事一月,与民无犯,民皆感化;与关张情同手足。

督邮至县索贿,张飞鞭督邮后三兄弟离去。

玄德助刘虞平黄巾,刘虞,公孙瓒奏备功,荐为别郡司马,守平原县令。

宫中何进与十常侍周旋。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何进不听曹操之劝,从袁绍计,欲召四方之士除宦官。西凉刺史董卓得诏进发,何进中十常侍之计入宫被斩,袁绍,曹操入宫杀宦官,宦官劫少帝和陈留王,去北邙山,闵贡找回,半路遇董卓。

卓引兵横行就都,欲废少帝立陈留王,遭荆州刺史丁原等反对,丁原领义儿吕布讨卓,李肃为卓说吕布投卓为子。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卓孟德献刀

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九岁),强迫蔡邕为侍中。

少帝作怨诗,李儒奉卓命以鸩酒毒害之。

董卓摄君害民。

曹操持王允之宝刀刺卓,不成,骑卓所赐之马而逃。被中牟县令陈宫抓住,弃官同逃。

操因多疑而杀吕后奢全家。

并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视操卓为一路人。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操到陈留招天下士,立袁绍为盟主,讨卓。公孙瓒荐玄德,关,张。

吕布部将华雄连斩数将,关公出斩华雄,曹操抚慰,袁术歧视。

八路诸侯战吕布而败,刘关张战吕布,吕布逃至虎牢关上。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董卓听李儒计要从洛阳迁都长安,董卓说:"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

李傕,郭汜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往长安,死者不可胜数,夺人粮食;啼哭之声,震动天地。

卓临行,教人放火烧居民房屋。

孙坚飞奔洛阳救火,于井中得玉玺,离袁绍而去江东。

曹操领兵讨董卓,被吕布打败后埋怨袁绍"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投扬州去。,公孙瓒与刘,关,张,亦离袁而去,袁自投关东。

荆州刺史刘表截孙坚讨玉玺。

●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袁绍与公孙瓒战于磐河,公孙瓒败,被赵云所救,赵云因绍无忠君救民之心,弃之而投奔公孙奔公孙瓒。

公孙瓒不重用赵云。

刘,关,张前来助公孙瓒,与赵云相见,甚敬重,不忍相离。

袁术向袁绍要马不得,向刘表借粮不能,使书叫孙坚伐刘表,已伐乃兄袁绍。

孙坚伐刘表;刘表先败,后听蒯良计,在砚山用矢石打死孙坚。

孙策用黄祖换父尸后回江东。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董卓在长安任意杀戳。

王允与歌妓貂蝉暗设连环之计,要借吕布杀董卓。

王允分别把貂蝉许与董卓和吕布,使二人猜疑。

吕布趁卓与帝共谈,与貂婵私会相府后园凤仪亭,卓赶来,大怒。

●第九回

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听贾诩

李儒让董卓把貂婵赐与吕布,收买其心。

卓告貂婵,婵哭诉不去。李儒叹曰:"我等皆死于女人之手矣。"

董卓领貂婵去眉坞,王允与吕布计议杀卓,派李肃假传天子诏要禅位于卓,卓欣然以往。被杀。

蔡邕哭董卓,王允将他下狱缢死。

李郭求汜王允赦罪不得,从谋士贾诩计聚陕人反之,败吕布,围长安,杀王允,欲杀献帝谋大事。

●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李傕郭汜等向献帝求得官职,三次改葬卓尸。

西凉刺史马腾,并州刺史韩遂引兵伐李,郭,各有胜负。

曹操破黄巾军,将所获精锐俘虏兵编为"青州兵"。"其余尽令归农",自此威名日重。

操在兖州,招贤纳士。

操接父嵩由陈留郎琊往兖州,途中嵩被黄巾降将所杀,操为报父仇,亲讨降将新主陶谦。

●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北海孔融准备救陶谦,自己却被黄巾管亥打败包围。

太史慈与刘关张杀败黄巾。

玄德又借得公孙瓒兵二千并赵子龙一行往救陶谦,陶谦要让徐州与刘备,刘备不受。

操因吕布助张邈夺取兖州而退兵。

陶谦二让徐州与刘备,刘力求不肯,从陶谦而屯小沛。

曹操被吕布战败,典韦救出。

●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

曹操又被夏侯惇所救。

吕布用陈宫计,诱曹入濮阳城而大败之。

操诈言被烧死,诱吕布入寨,大败之。两家因粮不济而退兵。

陶谦病危,三让徐州于刘备,备不受,陶谦指心而死,刘备于是暂领徐州。

操东略陈地,次及汝,颖。

打败黄巾何仪,黄邵。操使埋伏计俘计褚,褚降曹。

操复兖州,败吕布,取定陶,尽得山东之地。

●第十三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

扬奉董承双救驾

吕布投刘备,驻小沛。

太尉杨彪使反间计,李傕,郭汜互相残杀。

张济与催,汜讲和,两人从之。

郭汜劫驾,董承等 ……此处隐藏5331个字……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书中塑造众多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重如山的关羽,爽直粗犷的张飞……还有我最喜欢的浑身是胆的赵云。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赤壁之战。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和孙权的大将周瑜,商讨破敌良策,两人不谋而合,都主张只有火攻,才能打败曹操。周瑜叫庞统假作献计,骗曹军把战船连在一起。周瑜又打黄盖,让这老将用“苦肉计”去诈降曹操。实际上,黄盖在船中装满了容易燃烧的物品,以诈降的方式冲向曹营,发起火攻。半夜三更,忽听风响旗动,周瑜急忙走出军帐观看,真的刮起了东南大风,他连忙下令发起火攻。黄盖借着风势带船猛冲进曹军水寨放火。曹军的船阵很快地都烧了起来。一眨眼工夫,已经烧成一片火海……

前几天我和爸爸讨论张飞之死时,我俩互不认输。爸爸认为是张飞睡觉的时候,被敌军所杀。而我认为张飞临出兵前,因为平时他对手下经常鞭打,手下将领为了报复他,将其杀害。最后妈妈决定买一本原著《三国志》,让我在书海中找寻答案。盼望着新书的到来,我又可以品味这些精典故事了,期待ing。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篇10

大家肯定看过许多书,比如狼蝙蝠,小河男孩,狼王梦,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等。可是我最喜欢的书是三国演义,其中最喜欢的是董卓疲帝兴风云这个故事。

主要资料是董卓掌握了朝中后,想废了刘辩,于是收买了吕布,之后吕布去了丁原的房间,一下子砍下了丁原的头,然后又废刘辩,有一位叫袁绍的'热逃到了翼州。袁绍到了海渤后,立刻跟朝中反对袁绍,王允接到袁绍的信后决定和他一齐对抗董卓,在交战时袁绍上前杀敌,对抗几回合后袁绍逃回军中。

袁绍和军队逃向了一个谷,吕布的手下带兵追杀,突然王允的军队杀出。包围了吕布的军队,之后吕布的军队全军覆没。

我的感受是,有时做事必须要想一想后果或者做多手准备,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篇11

在短短的寒假中,我读了好多书,其中,我觉得最有意义的是《三国演义》。

这部书资料主要讲的是蜀、魏、吴三国纷争的故事。它叙述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太康元年三国统一为止。描述了近百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在书中,我明白了有像诸葛亮一样足智多谋的人,也有像董卓一样恶贯满盈的人,更有像周瑜一样细心眼的人。在《三国演义》的人物中我最欣赏的要数诸葛亮了,他通天文、知地理,不管别人有什么计谋都瞒不了他。他能利用自然环境及气候变化来完成用兵之计。并且,他还是一个大度惜才的人,以往七次生擒孟获,而每次都因孟获不服而放走他,直到第七次才使孟获心服口服而最终投靠了诸葛亮

在书中,我觉得最精彩的故事是《草船借箭》。由于诸葛亮聪明博学,用兵如神,这便使周瑜十分的`嫉妒,心怀诡计,他把诸葛亮看作是东吴一患,要找借口害他,于是对诸葛亮说在水上打仗最好的兵器是箭,这当时没有造箭的条件下却要他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弓箭,如果完不成就要严惩。但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凭他的智慧和学识,在三天内向曹操“借”了十万余支箭,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我期望经过自我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能像诸葛亮一样博学多才、聪明能干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篇12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各具神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书中虽有这么多众多的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篇13

最近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讲了吴、蜀、魏在激烈的征战中争夺天下,许多的英雄人物都不幸战死、病死,最后司马炎、司马昭统一了天下,创立了晋国。

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很多身经百战和足智多谋的英雄,如刘备、关羽、张飞……,但印象最深刻的是常山赵子龙和诸葛亮。赵子龙是英勇无比,身经百战的大将军,在孙权和曹操十万大军的夹击下还是保护了刘阿斗,杀死了很多敌军,逃回了蜀国。不幸的是他没有和诸葛亮一起“六出祁山”,当时赵子龙病逝后,诸葛亮说了一句话,“子龙病逝就像断了我的一臂”。我也认为子龙的`病逝让蜀国没有机会统一天下。

诸葛孔明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被请出了茅庐,协助刘备统一天下大事,他计谋多端,深谋远虑,他的病逝让人十分惋惜、悲叹,他的病逝让蜀国不能统一天下,但是人们铭记他的品德、智慧。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话表达出了对诸葛亮深深的追思。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好看,我还知道一首词,那就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否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词是这本书的最好写照。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篇14

三国演义中,个人最喜欢的人物是曹操,然而在小说中“尊刘抑曹”的思想很明显,把曹操描绘成了一个爱猜忌、残忍、容不得贤士的虚伪之徒,其实历史上曹操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从刺杀董卓到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无不体现了曹操“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的本色,也是小说中个人所最喜欢的时刻。

提到曹魏,不得不说曹操的五大谋士跟五子良将了。曹操的五大谋士:1、郭嘉;2、荀彧;3、荀攸;4、程昱;5、贾诩。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他们都为曹魏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只可惜最后曹氏的基业都落入了司马氏之手,只怪司马懿活的太久,又太能忍,熬过了曹氏三代君主,徒留一声悲叹。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