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的教育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滥竽充数》的教育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滥竽充数》的教育教学反思1
寓言是一种短小简炼但又寓意深刻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篇幅短小,语言通俗,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滥竽充数》就是一则寓言故事,告诉大家: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在教学设计上我注重课堂练笔,以想象为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伊始我以《滥竽充数》的动画资料入手,为学生创设了学习的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大胆的对这则寓言故事进行质疑问难,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学习,解决疑难问题,并寻找文中创新点,让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不失时机地进行课堂练笔,从而加深对寓意的理解。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创造性练笔,训练他们的想象力。
(一)以想象为点,进行课堂练笔
本文内容虽短,但如能仔细去推敲,就能发现文中有许多处细节余味无穷,留给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我根据教材设计了四个环节让学生去想象,让他们的思维自由驰骋,舒展个性。
想象一:南郭先生是如何在吹竽队里充数的?
学生根据书中的描写想象南郭先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吹竽的样子,并进行表演。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主要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和主人公的深入了解。
想象二:当南郭先生知道齐闵王听竽的特点后,他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这一环节的想象主要是针对人物心理活动和动作的描述,让学生通过
文中的内容,从不同角度来揣摩南郭先生当时的心理,引导学生对寓言寓意的理解。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欺骗是不行的。
(二)从故事的结局入手,进行课外延伸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学完这篇文章,学生们的心中对南郭先生这种不学无术、招摇撞骗深感厌恶。南郭先生是韩非子创造的一个艺术形象,当南郭先生逃离皇宫后,他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呢?他的命运又会是如何呢?我请同学们以《南郭先生下岗后》为题,写一篇短文。这是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对全文的一个延续,也是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所说或所写的素材非常广泛,留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创作的欲望。
现在语文教学中课堂练笔日益受重视,这也是阅读教学改革的必然,它所强调的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等正代表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我们教师如能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把握好课堂练笔时机,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一定能开辟课堂练笔的新天地!
《滥竽充数》的教育教学反思2
教学本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寓言故事来读一读,在第一个环节导入中让学生回忆过去的或者读过的寓言故事进行交流,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感知寓言形象是理解、揭示寓言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自由地阅读课文,对自己没有读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再全班提出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教学此环节时,我将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归纳小结,最后落脚再三个问题上:南郭先生是怎样在乐队里混的?为什么能混过一次又一次而不被人发现呢?后来他为什么要偷偷地逃走呢?整篇课文的学习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根据学习要求,再让学生充分、自由地阅读课文,并在有收获的基础上到小组中进行交流,然后抓住由这三个问题引出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理解课文。如“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
为了让学生深刻领悟到南郭先生那不会装会的丑态,我用老师的朗读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大胆地发挥自己的现象,把自己脑海里浮现出的南郭显示描述出来,然后读出来,这样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形象画面,课堂效果非常不错。再理解“讲排场”一词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排场”再这里是指三百人吹竽的大场面;再理解“滥”字时我又用了选择字义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些不同形式地理解词语的方法都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具有学习的能力,并且注意训练学生用概括、简练的语言叙述和回答问题,不要复述课文,体现了教学的文本性和工具性,也充分体现了“授人鱼,不如授人渔也。”
《滥竽充数》的教育教学反思3
《滥竽充数》是一则寓言故事,主要讲了齐宣王时代,南郭先生不会吹竽,装腔作势混在吹竽的队伍中充数,骗取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后来齐闵王继位,他喜欢听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只好逃走了。寓言揭示了人必须有真才实学,不能靠弄虚作假过日子的道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读通、读懂寓言都不是太难事,因此,我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落在了“通过学习寓言,懂得揭示的道理”上。结合单元导读的特点,由浅入深设计了三个活动,通过三个活动层层递进,先引领着学生走进文本中去,品味人物的性格、内心活动,再跳出文本之外,揭示道理,最后,以表演寓言、续写故事的形式,再一次回到文本中去。
在整堂课中,我力求做到以下三点:
一、轻轻松松学寓言。
我们一直倡导老师要将课堂这个大舞台交到学生的手中,教师要退到幕后。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有精彩的表现,设计一份好的导学案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如同好的剧本对于演员的重要性一样。基础达标中,为了让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读通故事,我将故事中的生字、增识字、多音字、形近字、难理解的词语等提取出来,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释疑解难,为学生扫除学习的障碍。再通过大组长点名读课文的方式,在小组中互相正音,轻轻松松读通、读懂课文。
设问导读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最关键的字眼“混”,了解南郭先生是怎样混的,为什么一开始能够混下去,后来为什么又混不下去了。为了让学生在小组学习时能把握住文本的脉络,我就上面的问题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在小组交流时口头完成表格的内容。全班展示的时候,就按照表格的顺序进行。这样,学生学得轻松,课堂的层次清晰,易于把握。
二、有滋有味学寓言。
寓言故事虽然短小,但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在精读感悟部分,引导学生抓住了这一句“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捂着竽眼,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发觉。”反复朗读,体会南郭先生的装腔作势,读进南郭先生的内心世界。借助于课件的形象展示,让学生的朗读层层递进。有的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情不自禁地模仿起南郭先生的样子来,已经完全融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紧接着我又让学生进行了小练笔:南郭先生简直吓坏了,他吓得,他心想:。让学生加强了心理活动训练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对寓言的解读。
因为我的引导,由于预习的充分,同学们拿出了准备的道具,表演了课本剧,虽然道具粗糙、表演时语言不够连贯、语气稚气,但同学们的热情很高,创新意识也得到了锻炼,把自己的理解融进了表演中,特别是王豪洋饰演的南郭先生,最后竟发挥引用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让课堂气氛超出了预料。
三、明明白白学寓言。
学习寓言故事,能读通课文,能理解故事蕴含的道理,是不是就足够了呢?从语文的三维目标来说,还是不完整的。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本堂课值得深思的问题。光凭学生如小和尚念经一样地将寓意背出来,学生只能知其然,却不能知其所以然。所以,我在巩固训练中,首先设计了“滥竽充数”在生活中的几种用法,让学生理解后选择答案,然后又设计了“说说身边的滥竽充数的事、找找身边南郭先生一样的人”这一环节,学生略加思考,就找出了身边的许多“小南郭先生”,如英语课上,明明不会读,却装出会读的样子欺骗老师;做操的时候,不会的动作就混在队伍中装模作样------一个个生活中的例子,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教师的任何语言都无法比拟的。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已经将“人必须要有真才实学,不能弄虚作假”的道理深深刻在了脑海中,必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拓展延伸的续写《南郭先生逃走以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设想南郭先生将来的命运。大部分的学生让南郭先生改过自新,学到了真正的本领,成为了出色的人才,这其实也是学生内心美好的愿望。
这堂课虽然结束了,但带给我的思考还在延续:微不足道的优点是注重了书写的示范和指导,学生朗读互评的引导,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读、思、议、写、演的培养;最大的不足是过于注重了课件的设计,影响了其他方面的细致考虑,毕竟课件只是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应该在落实自身基本功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上多投入时间和精力。
不管是小小的收获,还是留下的诸多遗憾,都将是一枚小小的书签,我将珍藏于行囊中,随时翻阅,催我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