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八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有关概念和性质的过程,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2.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能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索。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学
四边形和三角形一样,也是基本的平面图形,它都有哪些性质呢?应该从何处着手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呢?
(二)自主学习
一、教材导读
问题1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动手拼一拼,并把重要的内容下面画上横线。
再次让学生按照导学案上的步骤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从而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注意:表示平行四边形四个顶点的大写字母应顺时针或逆时针排列。
问题2首先让学生按照导学案提示操作,再次完成课本“做一做”。
从而得到结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二、自主测评
对“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进行检测。
注意:答题过程的书写。
三、收获与问题
整个自主学习的环节,学生有什么想法,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并予以解决。
比如: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呢?
为什么任意一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由两个全等三角形拼接而成?
(三)合作学习
此题组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合作探究本节内容的难点,然后达成共识。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再合作完成有争议的问题。
注意:辩题设计第三题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来做。
(四)探究展示
一、问题共析
此环节让学生将组内问题在全班展示,组组交流,教师点评。
二、展题设计
对本节内容难点的巩固,1题较为简单,是对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该性质的直接应用。
2题根据提示利用条件“DE平分∠ADC”和AD∥BC。
注意:解题的书写格式。
(五)评价归纳
先让学生对着学案上的标题总结本节内容,然后自由发表观点,谈收获。
(六)深化拓展
此环节是对本节内容进行全面检测。试题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反思、能力提升、拓展创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教学设计方案 篇2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营造宽松、愉悦的气氛让学生在交际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敢于发言、耐心倾听、积极评价。
2、通过观察图,培养学生仔细专注的观察习惯,掌握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方法。
3、通过讲述自己的观察所得和观察感受,培养有条理、说具体的陈述能力,借助评价别人的发言,培养倾听的习惯和抓住特点进行评价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明确活动内容
教师用轻松活泼的儿童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宣布:今天我们要进行一个紧张而又快乐的比赛,比赛分两个项目:一、考考谁的眼力强;二、比比谁的口才好。评出火眼金精奖;能说会道奖。下面我讲述比赛要求了,请注意听。──我们比赛的程序是这样的:先给大家观察三幅图,给三分钟。(板书:看)然后把图上看到的内容和观察过程的想法,自言自语地说一说(板书:自言自语),接着在小组内说,小组同学给讲的同学逐一打分。最后,推荐你们组最好的同学挑战其他组的同学。
二、自己观察(3分钟)
三、自言自语陈述所看所想(5分钟)
四、小组内互讲互评
重点是说话的清晰性,准确性。用堂上笔记本打分,满分5分,用关键词给同学的发言作出评价,如过渡语,生动的用词,醒目的开头,精辟简洁的语言等。
五、各组选手口才大比拼
分成三批,每批3人,每人最少讲够1分钟,最多三分钟。每批结束点评一次。
六、评奖
第二、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深入生活认真观察,感受到细致观察,多角度观察,身心投入的观察是写作具体性、准确性、情感性的基础
2、在写作中尝试把本单元作家的写作特点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学会运用生动的形象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具体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要求在学习第二单元课文前就明确作文任务,做好观察事物的方案。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单元课文前布置观察任务
1、读第二单元的导读。
2、提出作文要求:
读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明确习作的任务。
3、思考并初步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观察对象,到底应该怎样观察,学了这单元的课文相信你会找到答案的。
二、结合阅读教学,渗透观察方法
三、作文课
1、回顾这单元掌握的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特点:
板书:
仔细观察──观察地点、角度、时间、环境不同,所见也不同
对观察的事物从动、静、声、色、形
用心感受、发挥想象、认真思考
2、默读语文园地二中的我的发现让学生从三个句子感受作者观察和写作的特点。
3、请几个同学在班上交流自己的观察的事物、观察的过程、观察的发现,组织同学根据以上的方法、自己的思考给发言的同学提出优点和改进的地方。
4、写作,动笔写前建议学生打好腹稿,先过过电影再动笔写。
(老师巡视、点拨。)
四、作文评讲课
1、选取有典型性(优秀的或有普遍存在的问题)的三篇学生作品,让作者本人朗读并通过实物投影展示作品让同学们评价。
2、把自己的文章读给学习伙伴,互相评议修改。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背诵、课外拓展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成语胸有成竹
1、朗读全文。
2、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先准备一下,同位进行,进行打分,满分100,从复述时是否大方、有条理、清晰、生动去考虑。
3、用胸有成竹造句。
(堂上笔记本)
二、学习日积月累
1 ……此处隐藏5154个字……斯的小艇给威尼斯带来独特的风情。使这个古老的城市变得更加迷人,更加美丽。
(4)指导读第六节:当小艇行驶在水面上时,威尼斯的水面上生气盎然,热闹非凡;当小艇休憩时,古老的威尼斯在柔柔的月光下沉沉入睡了。威尼斯的动,威尼斯的静,都充满着情趣,无论是动也好静也好,古老的威尼斯都是那么优美。让我们在轻柔的乐曲声中感受月光下威尼斯的沉寂。
四、课堂练笔,抒发情感
学完了这些课文,你想说些什么话来夸夸威尼斯的风景,赞美威尼斯?把你对威尼斯的真实感受、感觉、想法写下来。
五、拓展练习,发展能力
人们习惯把我国的苏州称作东方的威尼斯,请同学们搜集有关苏州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比较一下苏州和威尼斯的相同之处。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设计思路: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的基础上设计的,旨在将学生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繁华、条理化。掌握等量关系,形成思维模式和优化和解题模式。
在本册四单元中,根据数量关系而得到的两积之和(其中一个因数相同),从而引出ab+ac=(a+b)c的形式,这一类习题均与学生熟知的相遇问题有联系。正基于此,期望通过熟练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利用迁移规律,力求能运用这一思路解决与之特征相似的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他们更喜欢“动态”的课程,他们更易于接受与生活紧密联系、触手可及的问题,同时,一旦知识深深烙入他们的脑海,只要适时点拨与梳理,更易于掌握与之相近、相临的问题。因此,本课设计,通过学生爱动、爱玩、爱表现的特点,通过一系列走、演、操作与交流等到形式,力求“走近”、“走进”生活,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数学,积极主动吸收知识,实现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升华。达成轻松学习、快乐学习、灵活高效的目的。
教学内容:
相遇问题及运用相遇问题解题思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建立并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并能结合实际问题描述数量关系。
2、运用迁移规律,将相遇问题解题思路运用于与之相似的问题之中,能将具有相遇问题特征的一系列问题转化成相遇问题去分析、去思考、去高效解决。
3、随着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他们热爱数学,享受问题解决时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
运用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解决具有其特征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相遇问题演示器、玩具车、实物卡片
学生准备:玩具车、实物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提问:乘法分配律用字母应该臬表示,你能用语言描述吗?(为相遇问题的两种基本选题关系的概括奠定基础)
2、请最后一排的一名同学走向讲台,同时老师沿直线迎上去,当与该生相遇时提问:
我俩现在已经怎样——(相遇)(用生活中的场景理解、感 知什么是相遇)
请思考后回答:我俩在刚才这一过程中,什么相同,什么不同,能建立一个怎样的等量关系。(建立“甲行路程+乙行路程=两人行的总路程”)
二、建立模型:
1、建立相遇问题等量关系
(1)如果刚才我走了5秒,每秒行0.6米,后排的同学每秒行0.8米,出发时我们相距多少米?(感兴趣的问题更利于学生思考,他们会积极主动去解决问题
根扰刚才建立的等量关系,结合这里的条件,你能把它变得具体一点?
(2)通过引导得出:
老师速度 明间+学生速度=距离
(老师速度+学生速度) 时间=距离
速度和 时间=距离
(3)同桌交流:这样列的依据是什么,怎样描述这些等量关系。(将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
(4)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2、类题强化
请两名学生表演(其他学生用玩具车演示)
小明和小东从相距560米的两地出发,相对而行,经过6分钟相遇,如果小明每分钟行75米,小东每分钟行多少米?
(1)台上台下学一演示后,请学生建立等量关系并提问:
你能建立几种。建立后引导学生间交流(学生观察表演,自已动手操作,能更深刻掌握知识)
(2)尝试解决问题,老师引导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刚才是路程不知道,现在是速度不知道,怎么办呢?(可以设小东每分钟 米)
(3)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3、建立模型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行走中产生的这一类问题吧。
甲行速度 时间+乙行速度 时间=距离
(甲行速度+乙行速度) 明间=距离
速度和 时间=距离
4、描述模型
同桌相互描述理解这几个等量关系
教学设计方案 篇8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四册,教材第84页,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三第5~8题
教学目标:1.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应用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意识,使学生知道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操作学具,巩固所学的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l. 投影出示例9。
2. 小组活动。
(l)议一议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教师出示图片或投影片。
(2)通过议论和看示意图,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两道题都是红花多,黄花少,
(3)想一想: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不同的是第一题的第二个条件是第二题要求的问题,第一题要求的问题是第2题已知的第2个条件。
第一题用减法计算,第二题用加法计算。
3.独立解答
(1) 填空。
(2) 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发展
1.完成84页的做一做。
2.练习二十三第5题。
学生议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了解数量关系,口头计算。
3.练习二十三第7、8题。
四、全课小结: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学习什么,注意什么?
五.板书设计
例9:(1)有黄花36朵,红花54朵。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54-36=18(朵)
答:红花比黄花多18朵。
(3) 有黄花36朵,红花比黄花多18朵。红花有多少朵?
36+18=54(朵)
答:红花有54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