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散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散文教学设计1活动目标:
1、能根据诗歌内容,简单描述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快乐事情。
2、认读重点字词“亲一亲、、爸爸”
3、能根据原有进行仿编诗歌。
活动准备:
大图书大字卡爷爷奶奶图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将幼儿的全家福放在幼儿椅子下面,让幼儿拿出全家福,请幼儿说一说全家福上有谁?(爸爸、妈妈和我)
教师:宝贝们现请你们在自已椅子下面拿出你们的全家福相片,请你们说一说全家福上都有谁?
幼儿:爸爸、妈妈和我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吗?
幼儿:爱。
2、教师引导幼儿亲一亲相片上的爸爸妈妈。
如果你们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现请你们亲一下相片上的爸爸、妈妈。
二、大图书阅读
1、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1)看大图书上的图片,鼓励幼儿将看到的图画内容描述出来。(图画内容:小女孩
亲了亲妈妈,还亲了亲爸爸)
(2)请幼儿说一说亲妈妈是什么感觉:亲爸爸是什么感觉。
2、熟悉诗歌内容
(1)教师指着图画说:“这个小女孩亲了妈妈也亲了爸爸,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她亲爸爸妈妈是什么感觉吗?听老师念念这个诗歌就知道了。”
(2)教师朗诵诗歌一遍,请幼儿说出诗歌中妈妈好香,爸爸的胡子扎嘴巴。
(3)教师和幼儿一同看大图书,教师朗诵诗歌一遍,幼儿完整欣赏。
(4)教师出示字卡“亲一亲、妈妈、爸爸”让幼儿跟读诗歌
三、仿编诗歌
1、幼儿讨论:亲谁也会好香(奶奶)亲谁胡子也会扎嘴巴(爷爷)。
2、将幼儿仿编的.内容,整理成诗歌念给幼儿欣赏,幼儿在一起念一遍。
四、小结,讲评。
今天小朋友不仅学会了念亲一亲这首儿歌,还会仿编儿歌了,真了不起,那今晚你们回家把教爸爸妈妈念这首儿歌,亲亲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看感觉是不是像诗歌里的小朋友说的那样好吗?
散文教学设计2《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创作于二十年代,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地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有些环节落实的较好,而有些地方还不尽人意。
首先,能较好地创设情境。上课伊始,引背《长歌行》,并让学生谈感受,激发学生要珍惜时间、及早努力的情感。然后出示朱自清二十四岁时写这篇文章前的一段话,让学生明白朱自清二十四岁时已经意识到时光悄然逝去而无所作为,决心从今以后要珍惜时间,才写下了这篇《匆匆》。最后播放《匆匆》 FLASH动画的配乐范读,形象的画面,舒缓的音乐,低沉的语调,把学生带入一种情境,奠定了整节课那种淡淡忧伤的基调,学生在这种基调中,很容易入情入境。
其次,精心选用教学语言。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地抒发,心灵地倾诉和思绪地流淌,语言都很美,而这篇散文尤为突出。因而在课堂上,我所使用的语言也尽量与文本一致,与课堂基调相符。如:“读了这句话,你听到了作者在你耳边的低低絮语了吗?”“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将无声无形的时间具体化了。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它就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在一个又一个极普通的日子里匆匆流逝了。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时间的脚步。”“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能像作者这样具体地拣拾起时间的足迹吗?”……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
首先,盲目求全。由于追求课堂的完整,而不能使有些环节落到实处。这篇课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正常的情况下,应该分二至三课时完成,但为了显现课堂的整体性,设计了一课时学完,确实密度很大,不够科学。导致有些地方该拓展的.不能拓展,该多读的不能多读。如让学生谈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这部分是本课的主要环节,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在读中感悟、理解、领会,领会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拓展练习,但由于时间所限,匆匆结束。
其次,交流不够。课堂应该成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与文本交流的平台,而这种交流的引发还是离不开提问。因而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应该成为学生课堂交流的依据。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在备课时,我采用了课前预习提示中的问题: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们看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并且在学生确定作者作出了回答后又追问: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
本以为这个问题可以统邻全文,让学生充分交流起来,但在实际上课中,这种“提问”没有转化成“交流”,同学们没有动起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思良久,觉得所提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只是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不能融会贯通地迁移、引导,导致师生交流不够充分,没能激发起学生地交流热情。因而,问题的设计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学时机更重要。
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学机智,是动态生成,为了不使每一节课匆匆而逝,我还要不断地深入学习。
散文教学设计3一、教学目标
1.旁批诗文,理清文章思路。
2.对比阅读,把握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内容、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3.诵读诗文,体会《金色花》所表达的孩童对母亲的亲昵之情以及《荷叶·母亲》所表现的少女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诵读诗文,体会《金色花》所表达的孩童对母亲的亲昵之情以及《荷叶·母亲》所表现的少女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对比阅读,把握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内容、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探究式、朗读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利用默读批注,感知理解诗文内容。
2.设计对比诵读两首散文诗,体会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内容、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四、教学过程
……此处隐藏18292个字……太铿锵了。”
用白鹤与朱鹭、苍鹭比出白鹭的'小巧与别致的美,用铿锵的歌比出白鹭的婉约柔和。这率性地对比正表明了作者对白鹭的由衷地赞赏。
生5
……
三、选段朗读课文,表现文章的诗情画意
指名读、学生点评、教师指导,生演读。
四、读《关于散文》,说说作者谈《白鹭》的哪些语句与你产生了共鸣。
教师示范:
“我喜欢散文,就在于它的随意性和多样性,就在于它是一种没有固定格式的最自由自在的文体。”
我揣摸作者说的就是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聚”,《白鹭》不正是这样的吗?中间的那几幅画看似随心所欲,其实每幅都充满诗意;两次对比,看似任性而为,其实每次对比的目的都是为了表达对白鹭的欣赏与喜爱。
学生在书上圈画、点评、交流。
生1:
“郭沫若的散文……也有的写得柔婉清丽、秀美含蓄……就是后一类散文的典型例子。”
《白鹭》中白鹭的形象确实清丽而秀美,语言柔婉而含蓄,就像一位待嫁的新娘欲说还羞。
生2:
“这篇散文,用非常精彩、极其简练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绝妙地描绘出白鹭……”
文中“那……增之一分则嫌……,减之一分则嫌……,素之一忽则嫌……,黛之一忽则嫌……”的句式,整齐而又精练地描摹出白鹭的美丽外貌也表达了作者的独特欣赏角度和欣赏感受。
生3:
莱辛说:“不要让人一看了事,应让人品味,反复地品味。”
晓雪引用的这句话正适合《白鹭》,《白鹭》的语言、《白鹭》所勾勒的白鹭的形象、《白鹭》所营造的意境、《白鹭》所表现的白鹭的灵气都让人越读越有余味。
生4:
“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
晓雪引用的古人语段,提炼出《白鹭》一文中白鹭的清新淡雅、脱俗不凡的气质,也点出了郭沫若此类散文的特点——秀美含蓄、婉约清丽,同时又意境深远、令人回味不已。
生5
……
五、按照一定的结构进行课堂小结
题目:初三学生关于如何欣赏散文(以《白鹭》为例)
内容:散文作者的总体风格:
散文主要内容与情感:
散文语言特点:
散文手法简析:
六、作业:
选择你喜爱的一篇散文,尝试写鉴赏性的小品文。
板书设计:
散文作者的总体风格
散文教学设计15散文阅读中的体会、寻味,也包括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1)语言的滋味。比如《古都的秋》,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秋天,无论在什么她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2)作者的情调。尤其是所谓“闲话体”的散文,如周作人、林语堂、俞平伯、梁实秋等人的散文,体会作者“闲适”的情调,有时比了解他们所谈论的话题还要重要。作者的情调,其实就是作者的胸襟、情怀、气度,阅读优秀的散文作品,如果没有窥见作者的胸襟情怀,“无疑是重大的损失”。46
六、散文阅读教学的若干原则
散文阅读教学,要遵循从散文的文类特征、“文学性的散文”的着眼点、散文阅读的要领等引申出来的一系列原则。
(一)“排除法”定义对散文教学的启示
散文用“排除法”定义,意味着滞留在“散文”这个框里的,在文体上说不清、道不明。但教学必须以能说清、可道明为前提。从有利于散文教学的角度,我们建议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紧缩的”散文定义,即“文学性的散文”。具体对策,也可采用逐步排除法:47
1.凡是体裁和文体特征认识比较清楚,已形成相应读法的,皆宜从“散文”中分化出来而专门对待。比如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报刊言论文章、传记、演讲辞、科普小品、学术札记等。
2.有些在体裁和文体特征上有明确界说的,如回忆录、序言、杂文、散文诗等,也宜按独立小类而专门对待;至于在大类上如何处理,对语文教学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3.对仍“被剩余”的“文学性的散文”,要强化文体意识,根据文体特征,分野小类,力求形成可依循的解读理路。
孙绍振关于“审美散文”、“审智散文”、“审丑散文”的分别及其解读范例48,钱理群关于“说理的散文”、“描写的散文”、“纪实的散文”、“抒情的散文”分别及其解读范例49,贵志浩关于“闲话体”、“独语体”、“倾诉体”的分别及其解读范例50,以及在散文史研究和散文作家作品评论中所提炼的作家流派、风格等,均为分野小类提供了理论的资源。
(二)“不拘一格”“张扬个性”对散文教学的启示
“不拘一格”,“张扬个性”,是现当代优秀散文家刻意追求的散文境界。散文“无规范”,但教学必需以明了规范为前提;对“无规范”的散文,也必需找到对应“无规范”的办法。
1.现代散文不拘一格,这就意味着,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决不能用一种固定的套路去对付所有散文。
2.现代散文不拘一格,这就意味着,决不可以拿古代散文刻意考究的章法和技法,比如“以小见大”“伏笔照应”“一字之骨”等,去描摹、套用现代散文。
3.现代散文张扬个性,这就意味着,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必须找准这一位作者散文的特质,必须找到这一篇散文的特质,包括所谈论的话题,所抒发的情思,所运用的言语。
(三)“文学性的散文”的着眼点对散文教学的启示
1.散文阅读教学,始终在“这一篇散文里”,要驻足散文里的“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严防跑到“外在的'言说对象”,演变为谈论“外在的言说对象”活动。
2.散文阅读教学,要着眼于主体,触摸作者的情思;严防滞留在所记叙、描写的客体,演变为谈论那人、那事、那景、那物的活动。
3.散文阅读教学,要关注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引导学生往“作者的独特经验里”走:严防受既成经验的遮蔽,演变为谈论各抒所见的活动。
4.散文阅读教学,要由言及意,往散文中的个性化言语所表达的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处走;严防脱离语句,跑到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演变为谈论口号的活动。
(四)散文阅读的要领对散文教学的启示
1.散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区分人我,引导学生体察在散文中表露的、对学生来说很可能是陌生的经验。
2.散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在认识和理解别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过程中,观照自我。
3.散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细读,体味作者言语表达的功力,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所蕴含的意味,体味语言的滋味和作者的情调。
4.散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以言逮意的追求,要唤起学生对以言逮意的功力的敬重。
七、散文阅读教学设计样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