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心得体会集锦5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学心得体会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1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改来说,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往往我们的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研究新课标,并通过教学实践,明白了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
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所以,我们个人的学习并没有结束。
1、认真学习新课标,具体的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各种弊玻
2、研究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实验教科书和相应的教辅书,弄清它们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点和着力点。
4、研究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生活氛围,争取能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来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切感中增添新的体验。
当然了,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2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在刚踏上教师岗位的我,是要好好学习和探索的,在这一年里,经过学校领导的几次教育培训和同年段老师的指导,我懂得了一些经验,以下是我在七年级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一、把心贴近每一个学生
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性必然存在。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
1、给优生以雄心
优秀的学生有他扎实的基本功,有他超人的智慧,甚至还有独道的学习方法,基于这些优越的条件,我要求学生拥有的是雄心壮志,要定下更远更高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八(4)班的卢美琪和八(3)班的曾福川是极具语文天赋的两位学生,她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浓烈,文笔优美,阅读鉴赏及审美能力都很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老是给她们灌输要争第一,要考高分,要有向前闯的勇气和决心,因此,在两个学期的每次考试中,他们都能考出理想的分数
2、给中等生以信心
中等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是吊在中间,因而好多易满足的同学也就乐于呆在这个位置,平平而过,懒懒散散,消极地对待自己的成绩。针对这种心理,我给中等生的是信心,我鼓励他们通过努力还可往上一些,我把他们归为中上等,意思是有可能上升趋势,因而好多学生恢复了信心,他们努力赶超,扩大了优生的范围
3、给差生以上进心
在一个教师的眼中,学校中应该没有“差生”,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我尊重这类学生。努力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我并不比别人差”,“我还有优于别人的长处”。八3)班有个叫陈钦鹏的同学,学习上一窍不通,但他会设计一些小东西,因此我常常在语文课上穿插一些设计灵感,让他表演,获得大家称赞,还有一位童欲坚同学,学习极差,但他常常出其不意地回答出我的一些难题(也许是偶然),但我就趁此机会大肆渲染,鼓励他,促使他上进。这样,这些所谓的差生有了一点学的甜头,也就多了一点学习的劲头了
二、把业授给每一个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创造者
1、课堂进度顾及每个学生
我通常上课的进度不快,我的每堂课要能使每个同学听懂,每个同学有所得。特别是按照游董所提出的“分层导学”的教学理念,先在导读提纲指引下的学生 自主学习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31、1学生对克、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并不太了解,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但这还远远不够,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进一步加强练习与巩固,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这两个单位的使用。
1、2吨作为一个质量单位对学生而言非常的陌生,他们没有感性的认识,只知道表示很重很重的物品时可以用吨来表示。教学时借助一袋大米来学生来搬一搬,亲身感受25千克有多重,以此帮助学生感知一吨的重量。
1、3通过练习,学生对三个质量单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这还不能够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必须加强学生的平日运用,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才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它们。
1、4、学生在活动中运用了学到的知识,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并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效果较好。
2、1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比较好,能够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解决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问题。但也有部分学生对乘法口诀的掌握还不熟练,需要进一步加强。
2.、2乘法竖式的理解与掌握是本课的重点,关键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明白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2、3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掌握不错,能够正确书写 ……此处隐藏1168个字……能成功:你能学好语文!
十、九九归一:愿语文老师的期望与你们的希望一起腾飞!
二、注意营造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氛围
新课标要求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学不是满堂灌,而是应该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应当首先自己要有激情。教师自己都没有激情,又何谈学生会在教学活动中产生什么情感体验,又何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我自己上课经常是走到学生中间去,这样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有些学生想不听课也难了。特别是在普通班上课,往想睡觉的学生旁边一站,多少有些警示作用。有时借题发挥,点着打瞌睡学生的名字,来一句“庄生晓梦迷蝴蝶”,顿时笑声一片,想睡觉的同学也就回过神了。
三、不断学习中文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
我感到遗憾的是我的办公地点,是在班主任办公室,而不是在语文组办公室。因此也就失去了同组的老师学习的机会。上次到以前的学校办理档案转移手续时,我跟以前的教研组长就谈到这个问题。他说,每天大家相互提问一个问题,长此以往地积累,于人的进步是很大的。而且那边语文组订阅了专业的语文教学方面的报刊杂志,大家有空随便翻翻,也能积累很多东西。可是我现在基本不能在这些方面发展自己了。老实说,有事没事我们也不会到学校阅览室去看书,来回跑不方便,还有课和别的事啊。阅览室报刊不给外借,所以我们获取做前沿的教育教学信息。倒是我自己掏钱定了本《名作欣赏》,以便于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
教育理论的学习方面,我XX年毕业的时候,毕业论文的题目就叫《语文教育教学与学生人格建构》。为了完成论文,我接触到当时还出台不久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知道了如今最时尚的“三维目标”这一概念。所以XX年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我便开始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陈述教学目标。通过对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读,我发现一个问题:很多教案中对教学目标的陈述存在不规范的情况。昨天我参加马鞍山市的教研活动,马鞍山二中的老师的教案中,在陈述教学目标时就出现了“引导学生培养……”的句式。其实教学目标的实现是落实在学生身上的,应该是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在内在的能力或情感上的变化,而不在于教师做了什么。即教学目标中行为动词的主语应当是学生。总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四、将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生活中有许多语文现象。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尤其是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更要密切关注生活。具体来说我有一些做法:运动会的时候,要求同学们给本班同学撰写祝词;教师节要求同学们给本班的两三位老师写祝福语;中秋节或家长会时,写一段想对父母说的话等等。当然要求是表达流畅、语言优美、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多少字等。有时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广告词、标语等,让他们多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
五、语文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力量是不容低估的。语文教学要集中学生的智慧,为我所用。
首先,每节语文课安排一次课前演讲。按照一定的顺序,全班轮流演讲,演讲的主题自定,形式自己安排。借此展示学生的口才,其他同学在听别人讲述做人做事智慧的同时,也为写作文积累了素材。
其次,将全班同学划分为六个语文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出语文课堂练习。(教师对习题进行审核)也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们利用第三节晚自习的时间在黑板上抄一些易错字词和成语并给出解释,有时也抄一些名言名句等。抄写的内容一直保留到第二天早读后再擦。通过这样的做法积累语文知识。
再次,针对目前的选修课程《〈史记〉选读》,我将六个小组分工整理文言现象。整理后的文言现象交给我审核后,作为他们整理课堂笔记的资料,以实现分工合作,资源共享。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5一、我对语文教学备课的认识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这是我在高中教学一周后体会到的,它的微妙体现在以下几点:
1.抓大纲方向
只有明确了这个方向,才能在日常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心里踏实。
2.抓教材,并且这个必须在广度和深度上着眼
所谓广度,就是对语文各项知识(文学、常识、语法、修辞、表现手法、构思立意、表达技巧,甚至历史、地理等)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并且能信手拈来,不拖泥带水,牵强附会。
所谓深度,就是快速的领悟力、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理解力、咬文嚼字的功夫、深钻细研的技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等。
3.抓学生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必须先了解他们,研究他们,首先,要知道他们的知识储备情况、理解领悟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接受能力、自学能力等。其次,要知道他们的性格特点、文化背景、信心与爱好等,这些直接体现着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最后,在综合了解学生各种情况的基础之上,为他们考虑:在课堂上他们需要什么(具体)、不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反感什么;哪些理解起来容易,哪些理解起来不容易;哪些是可以当堂接受的,哪些需提前预习、课后巩固;哪些对他们最有效果,哪些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费力不讨好的……
4.抓自己
我有什么样的教学风格?我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学生能接受我哪些方面?不能容忍我哪些方面?昨天教学得失?今天该怎样惩前毖后……
综上所述,大纲、教材、学生,都是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应该考虑的因素,最后才是自己。
在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应该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善于揣度的思想家、优秀的组织者、高超的指挥家、出色的演讲家……高中语文,应该有许多值得深研的地方,非花费大量的心血是不能做好的。
二、我教学备课的总体构想
鉴于以上认识,我做了以下总体构想:
1.课堂模式
少讲,尽量把时间控制在15~25分钟,这就需教师在备课时作极其充分的准备,根据大纲要求,针对学生特点,作缜密的部署。
2.以本为本,抓住教材中最主要的,从整体着眼,高屋建瓴
对课程内容思想、主体风格(或格调)、作者构思、写作特点等,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并以此为框架,拉起全文之“纲”,这个,我觉得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3.抓要点
抓住教材中若干要点,钻进去,点燃,让它爆炸,升起来烟雾弥漫,扩散无限,是意境,是张力,是遥远的星空和宇宙;底下是活生生的现实,是什么就是什么,看什么就是什么,是触动,是震撼。深刻、难忘,是支撑天空的大地……
4.问题教学
多设计些课堂练习题为好,因为文学毕竟是相当抽象的精神产物,只想不做,光说不练,容易使学流于一种更为空洞的思维领域、更为虚幻的失重空间、更为迷茫的精神沙漠、更为偏离的边缘地带……在一片扑朔迷离的“烟雾”中,摸不着头脑,或者索性,自顾自地去作心灵的旅游——与其劳神费力,还取不到“真经”,不如驾一片闲云回我的“花果山”或“高老庄”去。
具体应该怎么操作呢?这是我目前最大的困惑,因为这项工程做起来确实庞大,头绪繁多,耗时费力,弄不好,哪个环节上准备不到,就可能导致全局失利,所以我得一项一项落实,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