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说课稿模板汇编七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虞城高中的化学老师,我叫李杰松。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简介
本节选自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本节共包含六大内容:原子的诞生,能层与能级,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能量最低原理、基态与激发态、光谱,电子云与原子轨道,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本节共分三课时,我今天主要讲解的是第一课时:原子的诞生、能层和能级、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
2,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原子结构,因而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我们在学习新课时,一定要注意与必修二中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联系,注意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应用到新知识中来。
新课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而物质结构不仅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并且在原子的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长见得化学现象。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师生互动由必修二知识引入能层和能级
和学生一起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认识能级交错现象。
通过练习教师解说让学生总结出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能自己动手写出1-----36号原子
核外电子排布式。
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的简化排布式
情感目标:发现生产、生活中有趣的化学问题,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5,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能层和能级的认识
构造原理和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
二、 教学方法
1,情境激学,
根据本节特点和理论基础,可采用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从而知识由旧------新联系起来。
2,目标导学
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的探索发现。
3,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学是微观粒子的结构和理论,许多知识比较抽象,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用电脑动画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这些方法都立足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三、 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必修二相关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核外电子
原子结构示意图 : K2 8 8 1
2,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和方向,
从原子的发展史引入原子结构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课本总结规律从而得出:
(1)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能层和能级。(本节重点)
师生互动写出钾的影子结构示意图引学生思考进而于老师一起学习:
(2)根据能层和能级引出构造原理。(本节重点和难点)
(3)由构造原-----------能量最低原理----------原子轨道---------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学生活动写出1---10号元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电子排布式
(4)由构造原理学会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并且学会1----36号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3,师生互动-----------课堂学生演练
4,回顾小结本节重点,并且提出设疑为下节课做铺垫。
四、反馈练习
五、布置作业 :课本12页1----7题
板书设计
一、能层和能级
1,能层
2,能级
二、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
1, 构造原理
2, 电子排布式
说课稿 篇2一、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阳光体育为主,注重学生对足球基本技术的掌握与实践应用。教师要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水平,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兴趣教学,使学生养成积极自觉锻炼的习惯和对足球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身体差异不同,有少数同学对足球有一定的反感。也不明白什么叫足球脚内侧传球。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同学间的合作探究,努力促进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足球脚内侧传球,脚内侧传球是足球运动的基本技术,男生由于学习兴趣较高,掌握较快。而女生基础较弱且没有对足球的兴趣,所以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采用课堂游戏、了解自己自身的不足和团队精神,练习、巩固三个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脚内侧传球的动作概念。
2、技能目标: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使75%的学生掌握足球脚内侧传球技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激发同学对足球的兴趣。
五、教学难点:
多数同学对足球知识较为薄弱,不理解什么叫做脚内侧传球,因此没有足够的兴趣学习和了解它。
六、教法与学法:
(1)讲解示范法:
(2) 程序教学法:将动作分解为几步逐一进行最后完整练习。
(3)兴趣教学法:如在游戏比赛中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比赛时遇到困难后再启发引导学生运用正确方法。
七、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以及教法与学法的确定。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组织实施。
1、课堂常规、准备活动:
(1)绕操场半圈跑两圈。
(2)体委领队做好准备活动。
2、学习脚内侧传球,转化兴趣。
(1)原地脚内侧传接球。
两人用脚内侧夹球(让学生体会脚击球位置)脚内侧传接球。
(2)转换方向练习脚内侧传球:
学生接球后停球传给另外一侧的同学。先用4个球,学生熟练后加球进去。
(3)移动传接球
6人一个大组,两人间隔3米向前跑动传接球。到对面后将球传给另外两人 ……此处隐藏6356个字……示学生可以对词语进行分割。先让他们找出这些词到底写了哪些东西。这是对词语的第一层“分格”阅读。学生找出了“髻、钗、圈、佩”等词,大致知道了写了哪些事物。第二层“分格”阅读是加上第一层修饰词,如“攒珠髻、挂珠钗”等。这些事物,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大致了解。我在课堂上演示百度搜索图片,学生看图便直观地了解了什么叫“髻”,什么叫“攒珠髻”……这样学生对事物的了解使加深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了解遇到问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资料,有时单一张图片便能解决问题。第三层“分格”阅读是再加一层修饰语,了解这一部分修饰了这些事物的造型与花样。这样一层层读,便使学生读通、读顺了,同时对事物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第一步完成后,我在媒体中呈现乱序的事物描写,让学生跟文本进行比较,能不能看到哪儿就写到哪儿。通过比较学生能非常迅速地了解文章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外貌描写的,这样介绍才能显得条理分明。
到此,外貌的阅读看似已经完成,但是我们还只是了解了王熙凤的外在,却还没有感受过人物个性。这时候,我觉得还有必要进行第三步。我记得在《红楼梦》中,有关于贾母的外貌描写。我把贾母的外貌描写与王熙凤的外貌描写放在同一屏幕上进行对比,学生很清楚地看到贾母的打扮是简洁朴素的,而王熙凤却是珠光宝气的。结合贾母的地位介绍,学生一下子便直观地发现了王熙凤“爱显摆”的个性特征。这样对王熙凤,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
(2)第二个环节。这个环节是对王熙凤的眉目、身形等进行了解,体会人物个性。后两句话在表达形式上采用对仗的形式进行描写。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进行体会。一,通过将对应的句子进行上下分行呈现,通过学生对照读,学生便一下子感受到了句子表达上的“结构相同、意思相关、词语相对”的特点。二,通过换位阅读,将原本相对的词句进行位置的调换阅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对仗句式的特点,读来琅琅上口,颇富节奏感。通过一遍遍地读,学生也对句子中透露出的人物特点有了初步的感悟:打扮华贵、性格泼辣。
第三版块:整体回归,感受人物,将文读悟
在前面第二版块的学习之后,我让学生说说对王熙凤与众姑娘不同的地方的了解,感受到了她的“泼皮破落户儿”的个性特征。
然而,我们发现这种个性摆在现在也并没有什么,但是放在过去,放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却很有问题。
因此,我在前面的教学之后,进行了封建社会相关礼制的介绍:比如“男尊女卑”、“直系为尊”、“辈份有别”等。通过这些资料的拓展再与王熙凤的外貌与个性进行对比式的阅读,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我相信学生们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诸多的疑问,而这疑问,正是接下来学习的关键。
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我顺势引导:这样的个性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下有这样的地位,可见其中必定还有其他的因素存在。接下来,我们可以进一步通过揣摩文章中对于王熙凤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进一步去感受人物的个性品质。
说课稿 篇7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五年级下册第13—15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时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生现状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的空间想象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学会运用教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演示等,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教具准备:
长方体实物、长方体框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因此,在引入之前,首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出示几个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巧妙的引出立体图形的概念,揭示课题。(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这样可使学生的认识由平面过渡到立体。)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体观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有什么发现?平平的。(板书:面)
(2)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觉很直,是一条线段。
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板书:棱)
(3)再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到它很尖,很扎手。
师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4)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正方体,指出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2、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具体特征。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通过操作,运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形式出现,然后交流汇报,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动手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先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汇报。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
4、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
先让学生把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放在桌上不动,变换着角度去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然后动手画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立体图,同时指出,看不到的部分要画成虚线。
(设计意图:从直观形象入手,强化感知过程,清晰学生的表象,有效地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想象力,突破难点。)
(三)拓展应用,实践创新。
1、基本练习:
①几有几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的立体图形都是长方体。()
②长方体的6个面一定都是长方形。()
③相交于三个项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
2、看图想象。
先给出长方体的一组长、宽、高,根据要求想象。
3、挑战尝试。
你能切一刀,把一个六面体变成长方体吗?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题的设计,既练习了重点、难点之处,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附板书]
长方体的认识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