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募捐倡议书三篇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我们可以使用倡议书的机会越来越多,使用正确的写作思路书写倡议书会更加事半功倍。那么,怎么去写倡议书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募捐倡议书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募捐倡议书 篇1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曾经,有一个人,站在他最热爱的讲台上,为学生注入知识的甘露;曾经,有一个人,即使是夜深人静还在伏案工作;曾经,有一个人,用爱与微笑教会学生成长。
他就是我校退休教师XXXX。XX老师,是我校前教务处主任,XXXX县教育界知名英语老师。他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长期坚持在英语教学第一线,为我校教育事业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天有不测风云,
目前,XX医院正在全力救治,但治疗费用高达XX万元,这对于一个普通教师家庭来说,是难于承受的。现在我们呼吁全校师生,伸出你们的援助之手,帮助包老渡过困境。建议教师捐款每人不少于100元,学生捐款由各班班长及团支书组织。老师们、同学们,俗话说,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奉献爱心,收获希望。您的一份爱心,必将改变一位老师一生的命运;您的一次善举,将换回更多心灵的快慰。
我们相信,有了大家的这份爱心XXXX老师一定能更加坚强!希
XXX
年月日
募捐倡议书 篇2
经过育德共同成长家园对华德福教育四个年头的全心实践,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深深热爱并紧紧追随着华德福的脚步。我们感谢让我们踏上教育之路的孩子,感谢所有信任我们的家长,感谢给予我们无私支持捐助的友人们。这一切都在鼓励着我们努力做到更好。我们期盼有更多愿意为教育做些事情的伙伴加入我们的行列……
我们的深圳华德福实践家庭互助组之共同成长学苑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中。华德福学校实际上是一个以孩子们为中心所建立起来的完全自治和独立的文化教育社区,属于非营利性组织,非营利机构的目的不是行使公权,也不是追求利润,而是生产社会文化和让参与者实现个人价值的文化社区。
我们所有人愿意为创办一个这样的文化社区而努力。不管是资金的投入,全职参与教学,或者是教务、行政工作,都是参与的形式,也是贡献自己价值的一种方式。
我们的出发点,是“孩子的健康成长”。这就与商业运营的教育机构区别开来了。我们的目标,不是发展成为物质经济价值非常高的公司或品牌,而是帮助孩子身、心、灵健康发展。同时在这个社区里,不同的人群合作、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努力成为真正的人”。
我们的方向,不是贵族式教育。现在学费较高,只是因为成本压力所致,我们将所有收入(包括学费、培训、农耕及华德福相关事业)只用于教育的成本开支和发展,不用来进行任何形式的'分红。学校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将不属于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属于创办人,不属于出资人。
在刚开始起步的几年,我们会面临很大经济压力,但我们真诚的希望,热爱这项事业的人们,和所有喜爱这项事业的人们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社区。
为了保证华德福的教育品质,摆脱因资金短缺造成的束缚和困扰,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的滋养和发展,我们决定向社会征集大家的支持和帮助。募捐可以有多种形式:
1、财力支持,足够的资金是一切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是从计划到实践、从梦想到现实的最实际最直接的媒介;
2、华德福用品、文具捐助;
3、各种形式的行动支持,如各类义工、义演义卖等;
4、加入服务小组,如伙食、手工组、木工组、设施和器具维护等。
深圳华德福实践家庭互助组之共同成长学苑已经建立专门的捐赠管理制度,接受捐赠人的监督。如您有意给我们提供帮助,请联系我们。
倡议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募捐倡议书 篇3
社会各界朋友:
您们好!
自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市少生了87万人口,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口环境。计划生育家庭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为落实基本国策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家庭都是幸福的,但也有少数家庭因种种原因而陷于困境。这些不幸的家庭唯有依靠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才能脱离困境。当我们在享受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对这些曾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们,我们不应忘记;对他们遭遇的困难,我们不应袖手旁观;对他们进行救助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诚望社会各界奉献一片爱心,参加向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募捐的活动(以个人或单位、企业名义均可),弥补政府对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福利和保障能力的不足,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国分忧,为民解难。希望您尽己所能,给募捐活动以支持,给困难家庭以帮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更多的人捧出一颗温暖的心!当您怀着慈悲之心,伸出慷慨之手时,我们相信,作为企业,您必将从社会得到各种性质的回报;作为个人,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在帮助自己释放灵魂的伟大,我们和受惠的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将永远铭记您的善举。
我们承诺,本次募捐活动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并建立透明公开的经费募集信息与救助制度,您捐赠的每一分钱都将发挥最大的用途。
平度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平度市计划生育协会
二○一八年三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