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习习惯培养的探索

时间:2024-11-03 03:10:20
初中数学习习惯培养的探索

初中数学习习惯培养的探索

【内容摘要】当前数学学习中,许多学生重视死记硬背和完成大量的机械作业,忽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从常规学习环节习惯培养和创新学习习惯培养两个角度进行探索,形成习惯培养的一般操作方法。

关键词: 学习方法 学习习惯 学习能力 学生主体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使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阶梯。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正确认识到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初中数学学习环节的学习习惯培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坚持“教”为“学”服务。重点要关注学生的“学”,要由“重教” 转为“重学”,把学习方法这把“金钥匙”交给学生,帮助每一个学生去寻找符合自己实际的学法。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学习各环节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1.预习习惯培养。布鲁姆认为学生在学习某一特定课题前的准备机制,比教师的教授更重要。预习就是为了对所学知识的初步感知,通过预习,查出障碍;它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初一新入学时,我们给学生介绍课型特点及预习方法,提出预习提纲,编排相应的预习题,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去寻找答案。随着学生养成预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再加大梯度难度或让学生自己独立预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之目的。在数学预习中我们强化以下几点:

“一标注”:要求在晚上用一定时间阅读次日要学习的内容,学会用笔在书上做不同的标记,如:重点内容在文字下面标“△”,有疑问的地方在文字下面画“﹏”并在旁边写上“?”,把自己阅读教材的体会或新的见解批注在课本空白处等。 这样上课听讲时就会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同时还可以对照老师的思路检验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否正确。

“二排查”: 数学知识连续性强,前面的概念不理解,后面的课程无法学下去。新教材知识编排遵循“螺旋上升”的原则,预习的时候发现学过的概念、公式、定理等有不明白、不清楚的,一定要在课前复习相应的内容,弄清楚,扫除学习新知的绊脚石。

“三尝试”: 尝试推导课本中的公式或定理,尝试解决课本例题,试做课本上的巩固练习。这一方面可以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的准备情况、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能力的差距,从而提高预习能力。

2.课堂习惯培养。新知识的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初中数学课堂学习容量加大,学生易顾此失彼、精力分散,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听课方法,才能在课堂上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坚持做到“五到”即耳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耳到”:在听课的过程中,既要听老师讲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又要听同学回答问题的内容。

“眼到”: 是要求学生善于观察,既要观察教师的表情和手势,又要仔细观察知识语言的表述。数学上有诸多抽象的概念理论通过教师眼神、手势、实物等往往会表达得更生动、更形象,利于理解和记忆。

“口到”:一是要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二是自己预习时没有掌握的或课堂上新生的疑问,也要大胆提出来。

“心到”: 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大脑的功能,围绕着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展开思考,大胆设疑、猜想,学会分析、判断与推理,遇到问题多想几个“为什么”,解决了问题多想一下“是否还有其他途径可达目的”。只有会想,才能会学,也才能学会。

“手到”:就是在听、说、看、思的同时,要适当地动手做一些笔记。做笔记不能简单地将教师的板书进行抄写,笔记内容可根据教师讲课的特点和板书习惯(诸如重要的方法、内容等用颜色笔写或板书的字体略大等),抓住要点在书上相关内容上记下,教师生动形象的比喻、深人浅出的分析、精辟的归纳等也应一一记下。

3.复习习惯培养。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学习方法上他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抓好每一课、每一章节的复习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环节。

每天作业前要求学生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理解记忆概念、公式、定理。反思有哪些已经懂了?哪些不懂?哪些还不太清楚?找出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予以解决。

在进行单元复习或学期复习时,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复习总结。我们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并给出复习总结的途径。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网络;“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迁移的能力。

在指导学生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我们从以下三方面指导:①类比法:通过比较可以明确本质,辨析异同,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分式的通分、约分与小学里的分数的通分、约分进行比较,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类比等。通过辨析,学生更加清楚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由此也就会用类比法去梳理其他知识。②图表法:通过画知识结构图或知识表格,可以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有利于形成知识网络。例如四边形一章的结构图可以把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融为一体,便于理解与对比,形成网络或知识树。③口诀法:通过概括,编成“顺口溜”、“口诀”之类的简捷明了的语句,可把零碎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便于记忆、利于掌握,并灵活应用。如去括号与添括号法则:去括号,添括号,关键看符号;括号前面是“+”号,去(添)括号不变号;括号前面是“-”号,去(添)括号要变号。又如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方法: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是无解。

4.作业习惯培养。数学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消化、理解、思考、探索及运用的过程,通过做作业可以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学会应用,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数学能力。我们从以下环节进行指导:

(1)先复习后作业。作业之前先复习课文,回顾并记忆所学概念、公式和定理等,为作业做好准备。

(2)先订正后作业。每次作业之前要检查上次作业是否订正好了,有没有真正弄懂,然后才开始完成当天作业。

(3)仔细审题,独立思考。读题要慢,认真分析已知条件、求知条件,善于挖掘隐含条件,联想所学知识和方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题思路。

(4)准确计算,规范表达。在解题时要专心致志,一丝不苟,计算准确,书写整洁美观,表述科学规范,争取达到方法、结果与过程的完美统一。

(5)备好“纠错本”。对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求学生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挖掘错误根源,寻找改正办法,并建立纠错本。在纠错过程中,学生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克服易错点,有效突破重难点,变“错”为“宝”。

二、初中数学创新学习习惯的培养

中学生时代是最适宜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时期,这是由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除了在常规学习环节中培养学生预习、听课、复习和作业的良好习惯外,还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

1.阅读习惯。目前初中生学习数学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不善于读数学书,考试时文字多的题也不会读。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初中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大多数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意识比较淡薄,认为数学书没什么读,也不知如何读。让学生学会自主读书,必须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学生才能由“读会”转为“会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教会学生读书。

(1)粗读。即先浏览本章节所学内容的枝干,了解它与前面知识的联系,然后边读边勾、边划、边圈,粗步懂得教材内容,将不理解的内容打上记号。

(2)细读。即根据每节课的学习内容细嚼教材,理解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的实质及因果关系,读懂例题,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3))研读。读教科书还要从整体上研讨知识的来龙去脉、结构关系,通过自己的归纳、小结,形成本节课或本章节的知识结构,把零碎的、一点一滴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内化知识,把书本读“薄”。这样,当学生掌握了读法“三部曲”,形成稳固习惯,就能把这种读书方法迁移到解题和阅读课外书中,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思维习惯。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离不开思维,数学学习更离不开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不仅要关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和指导,从而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为此我们着力于做好以下工作:

(1)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探索式教学,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推理、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

(3)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来开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思考,使学生学会联想。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

(5)通过解题反思,让学生反思“命题意图”,“涉及知识点、技能、方法、数学思想”,“有无其它解法”,“解法和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等,培养反思能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3.解题习惯。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是解题,题海战术固然不对,但离开解题学好数学也是万万不能的。良好的解题习惯是解题时精力高度集中,大脑兴奋,思维敏捷,很快进入最佳状态。在解题中我们要求学生做好“审题-探求-表述-反思”四个环节。

(1)审题:做题前要认真读题,读题要求一个字一个字读,不少于两遍。读题后,要认真寻找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和隐含条件,联想相应的知识。

(2)探求:在寻求解题思路中,我们注重让学生掌握“两头凑”的分析方法,从已知想可知,由未知找需知,沟通已知和未知的关系。同时我们还教学生学会分解,化繁为简、化大为小,把问题逐步解决。

(3)表述:书写解题过程的时候,要求书写规范、格式明了、工整美观,重要的知识点,关键点要写全,让自己和老师一目了然,保证解题过程准确无误。特别是几何计算与证明题,我们引导学生学会用几何符号语言表述,做到步步有据。

(4)反思: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善于反思能以少胜多,以不变应万变。解题后,引导学生去反思“命题意图”,“涉及知识点、技能、方法、数学思想”,“有无其它解法”,“易错点和关键点”等,从而有效提高解题能力。

4.质疑习惯。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学生在参与、经历数学知识发现、形成的探究活动中,善于发现,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质疑问难,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我们从模仿开始,教师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疑点。一般来说,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教给学生一些问问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1)追问法。即在某个问题得到回答后, 顺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问底;(2)反问法。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来;(3)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理、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比较和类推提出问题;(4)联系实际提问法。结合某些知识点, 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

5.探究习惯。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学生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做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新课程倡导建立“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是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也使学生品尝到思维成功的乐趣。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6.纠错习惯。作业批改后或试卷评判后,许多同学只关心批改的等第或分数,对错误缺少必要的认识,对出错的原因不作分析,特别是客观性试题,有些同学只写个答案就算订正了。而在考试中,许多错误学生一错再错,如用韦达定理求参数取值范围没有考虑根的判别式,求正数平方根只写一个等。针对这一普遍现象,我们要求学生养成有错必纠的习惯。对待错误要静下心来反思,查找错因,弄清是计算上的错误还是方法上的错误,是概念理解不透造成的错误,还是题意理解不到位的原因。不同错误要分别对待,找到治本的办法。在纠错中,我们引导学生建立“错题集”,主要内容包括题目、错解、错因、正解和反思。要求学生每天收集几道典型错例,每周进行评比和交流,每学期评出最优错题集,使学生感受到订正错误的重要性,每学期学生的错题本都是学生最佳的复习资料。

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教师、家长和学生长期不懈的努力,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把“好习惯培养”切实落实到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人才,使学生终身受益。

《初中数学习习惯培养的探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