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语文反思

时间:2025-04-03 01:17:49
对初中语文反思15篇

对初中语文反思15篇

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那么问题来了,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对初中语文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初中语文反思1

这篇课文是鲁迅写的一篇小说,鲁迅的文章是晦涩难懂的。对于现在的初中生来说,理解他的文章是有一定难度的。怎么选择切入点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我慎重的选择切入点。

记得最初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用了一周时间,但是效果却不理想,我很累但是学生却没有收获。我在反思我的教学思路。我是一个勤快的老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时间长了,把学生教得没有灵性了,不会思考,语言贫乏,感情冷漠。

为了不重蹈覆辙。在学这篇这课文之前,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我的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以这两句话为指导的:“小疑有小近,大疑有大近”;把课堂还给学生,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因为这是一篇小说,我从小说的三要素中的人物入手。这篇小说中作者主要刻画的就是两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探究小说的主题。让学生找文中对这两个人物描写的句子,然后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造成人物性格发生巨大变化的深层原因。其实也就是在探究小说的主题。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是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最好的素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最好的材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分析,学生们探究的结果还是很不错的,其实放开学生的手脚,他们有时真的会给你一个惊喜。我趁热打铁,把文章最难理解的一部分拿出来让学生去质疑。然后大家讨论,分析。虽然学生有时提出问题没有任何价值,但是这也证明他们是在思考,只是他们思考的深度不同。有好多学生不理解文中“高墙”、三个辛苦的含义。以及对文章的'结尾句的理解,这些问题的提出 说明孩子们真的在思考。而且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们

探究出答案来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还是没有给学生太多的时间去思考。这是我这些年来在教学中犯的最严重的错误。因为他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时间,久而久之就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第二步就是引导学生分析写作特色,有几点学生自己是能说出来的,例如:对比手法的运用、(对人物的描写)对自然环境的的描写。有些则需要老师的引导。

学习这篇课文我觉得我的教学切入点选择的较好,但是没有引导进入深一层的分析,就是对主题的探究。这一块在教学上我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第二课时我才引导学生去探究。现在我发现我在上课时,有时教学时间调控的不好,一节课下来,我觉得没有教给学生什么,上课讲的内容 随意性太强了。而且,有时讲课时,控制不好拓展的范围。拓展的内容虽然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但是与课文内容又没有多大 的联系。就拿今天的第一节课来说,我在对杨二嫂进行分析时,突然联想到我在昨天下班时对家中的晒衣绳的所产生的感慨对学生一通讲。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最后送给我热烈的掌声。但细想下来,我的感慨对学生能有多大的影响呢?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会因我的感慨而改变吗?

对于现代文的教学,我越来越感觉到很乱,可能是我的问题的设计缺乏层次性与科学性。我的教学仍然是没有以学生为主。仍然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现在的教学怎么是越来越倒退了呢。也许自己对教材挖掘的不够深,还是不能超越教案,还是真正的不能实现老师个性化的阅读。我仍是教案的木偶。这种现状我一定要有改变。否则我的业务是难以提高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以后的教学必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否则永远在重复着昨天。

对初中语文反思2

面对《师说》这样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老课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较传统,没有深入开掘其蕴含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有位同学在写《师说》读后感时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小学而大遗”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的意思,而应该理解为:“小孩让他学习,大人反倒不学习”,这样,上下文的意思就贯通了。姑且不论他的理解正确与否,单就这种深入思考,独抒己见的钻研精神而言,是应该成为大家的榜样的',老师应让学生进行探讨。

相比《劝学》,韩愈《师说》此文更具情感性,因此在教学中注重诵读的施教。叫了几个学生朗读模仿,效果亦是不错。对于没念好的学生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并同步翻译,效果也出来了。此种情形只是针对有过预习的并且成绩较好的学生,整个班级气氛较活。但是对于古文考试的要求可能有点担心。因此下节课应再次重复一次脉络的整理。

对初中语文反思3

课前反思,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

一说起反思,有很多老师自然会想到课后反思,但对课前反思却忽略了。笔者说的课前反思,包括新学年(学期)开始时对学年(学期)教学目标的确立,对课程教学计划的安排,也包括每课上课前对教材内容的选取与舍弃、补充与延伸,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思考,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对教学方法的确定,对教学媒体的使用,对教学想象的设想,对探究问题的筛选,对学生参与的预测,对教学效果的初评,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失误、困境的解决与把握等等。这些反思都要求教师在课前一一思索,并在备课及教案上反映出来,不留盲区,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做到胸有成竹去上课,有的放矢去引导。

例如笔者在上《在山的那边》一课前,就反思过这首诗是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的第一堂语文课,所以此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进行初中语文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学习规律、学习注意事项等方面的指导与点拨,并把这些指导与点拨的内容有机的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去,比如:预习、学习、复习、听课、探究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作笔记、查找资料、发表文章、课后小记等方面。我还反思由于学生阅历浅、联系实际的人生背景不够,课前搜集一些名人的人生经历用于课堂上去启发学生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让学生学习名人在面对困难、挫折时不灰心丧气,而坚持不懈的努力去克服困难,从失败中勇敢地站起来,在艰难曲折中不断的求索,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人生理想。关于朗读训练,我也反思在朗读训练中需要给学生以切实具体的指导,要克服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不注重朗读指导的缺点,可在课堂上以一个片段或一两个句子作为例子来指导,一句一句的教,一遍一遍的导,可以对一个词的读音、语气、语调单独指导,让学生有勇气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停顿恰当,初步读出语气,还可以播放从外面购买的、教师的、学生的朗读录音带,让学生跟读,以纠正不够准确的地方。这样的反思,有利于教师更进一步的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更好的把握新课程,更快的提高教学质量。

课中反思,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有了课前反思,还要有课中反思,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反思,不断调整,不能按照课前制定的教学方案一成不变的上下去,而要按照课中学生的 ……此处隐藏16837个字……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2、学习以下部分:

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那么怎样才积极寻求到第二种答案,或者怎样才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和方法呢?

生: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师:对!那我们就来看课文是怎样来论述的。请大家独立思考黑板上的几个话题,看能否自行解决它。

出示小黑板上思考题;

⑴ 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⑵ 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⑶ 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⑷ “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举例说明。

⑸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生读课文,有的在自己的书本上简要标记;有的进入独立思考的学习状态,对照思考题在文本中圈点勾画,在笔记本上记录。)

(师巡回了解。师提示:若觉得难度大可选四题作答。)

小组合作:

师:好,现在我们已独立自主地探究完了黑板上的5个话题。下面,就请大家在我们的学习小组里把我们自主探究的结果告诉给你的同伴,和你的同伴进行交流,一会儿我们再请你们各学习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告诉全班同学你们小组的交流情况。

(学生分组进行认真而激烈的交流)

(师到各学习小组中,看学生交流的情况,不时对合作学习作一点指导)

师:我们现在来全班交流

对照思考题讨论:

⑴ 师:作者认为创造性思维的要素有哪些?

……还有补充吗?(大家对他的观点完全赞同吗?)

……获取知识需要怎样的态度?

……尝试又需要怎样的过程

……列举持之以恒的例子。

……

(①必须精通各种知识,这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②必须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持之以恒地进行尝试)

师:文中用了哪两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这样的方法叫什么?

生:约翰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的过程,罗兰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

为什么要选用两个事物来证明作者观点?这两个事例有什么侧重?同桌之间可以交换一下看法(前者侧重于“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后者侧重于“尝试”)

这样用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的方法就叫做举例论证。

继续讨论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合作得很好,那么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生1: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的意识在自己的思想里。

生2:伽俐略还只是一个学生时就发现摆,瓦特发明蒸汽机时只是学徒,富兰克林发明轮船时在别人眼里不过是“疯子……

生3: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也并非是轻而易举地获得灵感,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生4:区别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依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的细小的想法。

师:总的来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生齐读末节后回答:(师择要点板书)

一个态度:

三个关键:

小结课文,完善板书

回顾全文,课文开头先引用材料,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话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是提出问题;

主体部分从“创造性的思维必需要素”和“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分析问题;结尾部分归给总结出:“怎样才能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呢”,这是解决问题,文中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举了几个例子,有具体的,有概括的,这样的方法就叫做举例论证。全文写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结构严谨。

三、奇思妙想

师:中央十套“奇思妙想”栏目组办过这样一期节目:请现场观众用下面的图形构图。现场观众反映热烈。同学们有兴趣参加这个活动吗?

生:有。愿意。

师:请同学们每人在纸上先画,之后来板演。

师巡视,之后生板演。

师:通过参与这个活动,在创造力方面,你对自己又会怎样评估呢?认为自己拥有创造力的请举手。

生齐举手。

四、拓展练习

1、师:请大家看这样的故事。(小黑板)

从前,有个吝啬的财主招不来长工,聪明的倪刚找上门去了。财主提了两个条件。一是“别人不吃的东西你得吃”,二是“别人不做的活你都得做”。倪刚完全同意。中秋节,财主家人将许多肉、果供祖赏月,倪刚过去将这些供品吃个精光。春节那天,财主家都忙着拜年,倪刚却去门前挖了坟坑,把财主气得两眼直瞪。

想一想,对财主提出的两个条件,财主和倪刚思考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2、师:请同学们大胆想象,给《狐狸和乌鸦》这个故事加个全新的结尾。

生:发言

师:想象真丰富!请同学们把这题做在练笔本上。

生:练笔

师:一位哲人曾说过:“人的天职在于探索。”只要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追求,大胆想象,不断探索,相信大家都能成为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五、课外积累

收集有关创新名人名言,抄在积累本上;也可制成书签,送给你的同桌。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可以让语文课教学呈现新的生机。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教学中树立这样的几种意识是很重要的。

一、文本意识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本堂课我在施教时注重了学生在读中体味,注重了学生自我发现,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事实证明学生完全有能力理解文本。

二、探究意识

本课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小组探究活动中,谁发言,谁记录,谁补充都有明确的分工。

三、表达意识

本堂课我较多地提供了让学生表达的机会。在表达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说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美的话的目标。从一句到几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据,切近题旨。组合图形也要求予以适当解说。我相信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将大有裨益。

四、文体意识

初一学生初次接触议论文,我认为还是要适当讲点文体常识的。我在上课时只是简单提了点。在淡化文体的今天,不知当否。尚待方家指点。

《对初中语文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